中国北斗,从西昌出征!
题记
天枢贪狼、天权文曲、摇光破军……这是中国古人对北斗的解读。如今的“北斗”被赋予了更大的使命,承载了更多的荣誉。作为唯一发射北斗卫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,17年与“北斗”风雨兼程、相伴成长,创造了一个个航天奇迹。
中国北斗,从西昌出征!
—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7年逐梦北斗纪实
2017年11月5日19时45分,北斗三号首发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,成功进入预定轨道,开启了北斗全球组网的新征程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再次以任务圆满成功,为党的十九大后的首次航天发射画上圆满句号。
17年栉风沐雨,中国的北斗从西昌走向太空、走向亚太、走向全球,西昌也成为闻名世界的“北斗港”。中心先后共执行25次北斗发射任务,成功发射29颗北斗卫星,成功率达到100%,为顺利推进我国北斗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29星巡天,北斗星座闪耀星空
北斗卫星导航星座由中圆轨道卫星、倾斜地球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,这些轨道都属于中高轨道。目前,中高轨道卫星主要由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,而且,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主要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实施发射。加之中心作为我国较低纬度的发射场,发射效费比高。所以,“北斗”对“西昌”情有独钟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使命呼唤担当,使命引领未来。作为目前唯一能够发射北斗卫星的发射场,中心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用25次发射连战全胜的光荣战绩,擎起了西昌航天的使命担当。
诚然,航天发射是一项高风险的科技活动,25次北斗任务中,也有惊心动魄的回忆。
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,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场区是属于气候条件较为复杂的发射场之一。据统计,中心近一半的发射都是在雨季执行的。
2011年7月27日5时整,距离发射窗口仅剩半小时,场区出现强雷暴天气。雨,越下越大。
中心气象系统高级工程师江晓华回忆说:“从射前半小时开始,我们每隔10分钟就向任务指挥部预报一次场区未来10分钟的天气情况,一共报了3次,但结果都是一样:8公里范围内有雷暴,而且是强雷暴。”
5时30分,已经到了发射窗口时间,指挥部要求气象系统拿出5点35分至45分之间最后会商结果。
中心气象团队凭借20多年气象工作经验和详细的数据分析,终于觅到“机会”——未来10分钟内,场区雷雨将出现短暂间隙,满足发射最低气象条件。
5时44分28秒,伴随着指挥员的口令,操作手果断按下红色“点火”按钮,长征火箭托举着“希望”直刺苍穹。不久,西昌指控大厅传来喜讯: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入轨,发射取得圆满成功!
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,无论哪个系统、哪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,在一次次攻坚克难地磨练中,中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,铸造起中国航天的一块福地。
17年见证,跨越发展相伴而行
时间为经,空间为纬。
坐标系上一条代表我国北斗导航星座建设发展的曲线,随着一颗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、在轨运行而不断向上延伸,标示着北斗一号系统建成、北斗二号系统建成、开启北斗全球系统建设的坐标点格外醒目。
另一条代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能力的曲线,也在不断向上攀升。两条曲线的交会处,清晰可见第一颗北斗卫星、第二颗,一箭双星,“远征一号”上面级……
“远征一号”上面级被称为“太空摆渡车”,它是在运载火箭上增加的一级独立飞行器,2015年3月首次在中心测试组装发射。这也是中心历史上首次实施“卫星、上面级、火箭”三方联和操作。
当时已经在测发一线摸爬滚打了11年、担任首位上面级指挥员的郝军感概道:“在高密度发射状态下,首次发射上面级意味着指挥模式全新、技术状态全新、测试流程全新、人员岗位全新、时间节点特别紧,唯有从零开始加速突破,方有胜算。”
最为棘手的是,必须确保在4天内,完成卫星和上面级对接、合整流罩,否则将会影响任务进度。仅4天的操作方案,郝军和团队也足足用了4天时间才拟制完成并得到三方认可。